整句谶言就是暗示新朝即将大乱,最后走向覆灭,刘姓重新登上地位,而这人正好是刘秀。
汉光武帝刘秀登基时曾经引用了不少《赤伏符》的语言,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,但是仍有一种说法认为,这句谶言中的刘秀指代的不是汉光武帝刘秀,而是由刘歆改名为刘秀的西汉末期经学家、官员,而这样说法的来源并非是当今网络,而是来自千年以前:
《汉书》云: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;‘刘秀发兵捕不道,四夷云集龙斗野,四七之际火为主’,故(刘歆)改名,几以趣也。
《汉纪》云:先是歆依谶改名秀。
唐代李贤注《汉书》云:刘歆以哀帝建平元年改名秀,字颖叔,冀应符命。
实际上,刘歆改名刘秀,不是为了应验谶言,更不是坐上皇帝宝座,而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已。
汉成帝绥和二年三月,成帝崩于未央宫,次月丙午,汉哀帝刘欣继皇帝位。在古代,避讳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,常见的是避讳皇帝名、避讳父母长辈名字,尤其是对于皇帝的名讳,不仅仅活在当时的人需要避讳,就连已经死去的人在被提及是也是需要避讳的。哀帝刘欣继位之时,刘歆早就已经跟随父亲进入天禄阁,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,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官员。皇帝继位,身为大臣的刘歆为了自己前途命运,立马将自己名字改为刘秀。可见刘歆更名与《赤伏符》无关。
刘歆的改名虽与谶言无关,但是有人认为他的死却与“刘秀”这个名字有着莫大的关系。
刘歆与王莽最初关系是极好的,后来王莽继位,刘歆被委以重任,出任右曹太中大夫一职。新朝并不安稳,既有西汉皇族不满,也有百姓因新政难以生存,被迫走上起义之路,而“刘秀发兵捕不道,四夷云集龙斗野,四七之际火为主”,王莽也是知道的,这件事其实有点像他心中的一根刺,对改名为刘秀的刘歆有了防备。
地皇三年(23年,王莽在位最后一年),刘歆图谋诛杀王莽,奈何事情败露,最后只能选择自杀,有说法认为,刘歆的死其实是王莽先下手为强,除掉“刘秀”。
参考资料:《汉书》;《赤伏符》考辨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