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之战曹操惨败,为什么会如此呢?
有些人将失败归因于“运数”,即将遭遇瘟疫和正好有东南风等客观因素当作主要原因;也有一些人将失败归因于曹操战略上失策,不按贾诩的意见稳守荆州,又没有料到孙刘会结盟;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曹操没有充分发挥其步兵、骑兵的优势而主要运用水军。但其实这些都算不上主要原因,有些甚至连次要原因都算不上。比如陆军如何能在水道纵横的地带与水军作战?骑兵可以冲乱步兵的阵营,能冲到河里去打水军吗?
曹操
所以,首先要澄清两个普遍的误解。
一是当时曹操方面下令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,结成水寨。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了防止曹军将士晕船。这个说法大概是来源于《三国演义》。其实是个误解。其一,用铁链、缆绳等软的东西把船连接在一起并不能抗风浪,遇到风浪还是会此起彼伏、摇摇晃晃。除非用木棍、铁钉一类东西将小船钉成大船,使所有的船相互之间不能轻易移动才能够提高抗风浪的级别。根据史书记载,显然不是这么回事。其二,北方人并不一定晕船。晕不晕船跟身体素质有关,跟坐不坐船关系不大。比如,有的人第一次坐车、坐船就不晕,有的人坐了很多次还一样晕。再比如,考飞行员时坐的转椅,一般人都没坐过,但有的人就不晕。说北方人不善舟辑,是指不会划船,而不是说会晕船。其三,当时曹军已经在乌林扎营,大多数人应该住在岸上,怎么可能因为怕晕船而把船连接起来?其四,长江不是海,风浪并不大,只要船稍微大一点,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晕船。 其实,真正的情况是:将战船连接起来,是当时建造水寨的通常做法。(现在码头上停船不也一样用缆绳连接吗?)曹操此举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。
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,这种船船相连的水寨给孙刘联军实施火攻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,而曹操之所以不担心对方火攻,是因为曹操认为当时时值寒冬,不会刮东南风。之所以说这是一个误解,是因为一方面只要是营寨都怕火攻,尤其是水寨。即使不用铁链、缆绳相连,一旦着火,大型战船也很难各自逃散,像码头、水寨这样的地方,只要有一艘船失控,就会祸及一大片,而在当时以人力、风力操纵的船更是容易失控。另一方面,在南方,隆冬季节刮东南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(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赤壁市历年的风力情况)。即使曹操不知道,他手下荆州军团的人也不会不知道。与其将防火的问题交给老天爷,不如做好保护工作,在对方放火前拦住对方,不让其上前。
前面的文章中,我们已经分析了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。
那么,曹操究竟错在哪儿呢?其实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,曹操只犯了一次错误,但却是一次致命的错误:接受黄盖的诈降。如果不接受这次诈降,将战争拖向持久战,对于孙刘联军是不利的。这一点王夫之并不认同,他说:孙刘联军“愈守则兵愈增,粮愈足,而人气愈壮”,即使没有火攻,“持之数月,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”。我不知王夫之此言有何凭据,更愿相信亲历者黄盖的话,黄盖说:“寇众我寡,难与持久”。 因为,即使曹军多有疾病,时间一长会逐渐好转;即使是秋冬季节,粮草紧张,但曹操所辖地域、人口是孙刘联军的数倍,经济实力远强于孙刘联军;即使周瑜决定用火攻,但是不能靠近曹营,你如何放火?所以,赤壁之战中真正的决定性事件就是黄盖的诈降。
黄盖是什么人呢?黄盖是孙氏集团的老部下,早年曾跟随孙坚南破山贼、北讨董卓,后来又追随孙策平定江东,到孙权当政时期,已经算是三朝老臣了。
黄盖
黄盖诈降的事,大家都很熟悉,具体经过不用多说。问题在于,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一位跟随孙氏南征北战多年的老将临阵倒戈?
《三国演义》里精心策划了一出苦肉计,然而可惜那只是小说家言,纯属虚构。根据史书记载,黄盖只是给曹操写了一封降书。在写给曹操的信中,黄盖说:“我黄盖受孙氏厚恩,成为其手下的将帅,待遇不薄。但是,天下大势已定,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,以当中国百万之众,众寡不敌,这是天下人所共见之事。我们这些人,无论聪明还是愚蠢,都知其不可,只有周瑜、鲁肃两个,不知好歹。今日归降,才是正道。周瑜的军队也容易攻破。交锋之日,我黄盖愿为前部,为您立功。”
这一大段话,其实只说了一个理由,即曹操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,孙刘联军必败无疑。这个理由能成立吗?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分析,这个理由是不见得成立,尤其是作为黄盖这样一位三朝老臣投降的理由就更不能成立了。想当年,董卓势力何等之大,黄盖跟着孙坚一起孤军深入;袁术的势力何等强大,黄盖跟着孙策带着一千来人到江东发展。这时,双方还在僵持阶段,他却主动投降,能不让人怀疑吗?
曹操之所以会信黄盖的诈降,根本原因在于他轻敌。曹操是一个容易在胜利之后就忘乎所以的人。此前几次遇险也都与此有关。比如南征张绣时,张绣不战而降,结果曹操轻敌无备,差点儿被包了饺子。
官渡之战之后的这些年来,曹操也实在是太顺利,旌旗所指,几乎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。尤其是这次南下进攻荆州,还没打刘琮就降了,轻轻一击,刘备就溃败了。与此同时,远在益州的刘璋也被曹操的声势所震惊,主动派人前来示好称臣。连续的胜利冲昏了曹操的头脑,而且我们可以想象,当时江东投降派示好的书信很可能像雪片一样飞像曹营。在一片大好形势之下,曹操天真地以为孙权集团已经闻风丧胆,土崩瓦解了。
黄盖的信恰恰迎合了曹操的这种心理。正由于曹操在心里已经有了孙权集团将望风而降的判断,所以对于完全合乎自己判断的诈降深信不疑。这极符合心理学的规律。曹操战败后,之所以哀叹如果有郭嘉,不会使他有此大败,其原因恐怕就是他相信郭嘉定能识破黄盖的诈降吧。
由于轻敌,曹操轻信了黄盖,让黄盖率军靠近了自己的水寨,一场大火,将战船烧了干净。这就是所谓火烧赤壁。其实,烧的是乌林,长江对岸的赤壁正好是隔岸观火的好地方,可谓是这场大戏的VIP包厢。顺便说一句,赤壁这个地方是孙刘联军精心选择的作战地点。在这里,南岸地势高而北岸地势低,站在南岸的山上,北岸的情况一目了然;同时,南岸有两个小的水湾,湾中水流平缓,利于驻扎,而北岸河岸平直水流较快,对于驻军是不利的。
这一场大火导致曹操方面大量战船被烧毁,营寨也受到了损失。在这种情况下,孙刘联军继续发动进攻,曹操不能抵挡。在此,我要再次强调当时的地理环境。当时的湖北中部是云梦泽,到处都是沼泽地,曹军当时不可能向岸上退却,也不可能固守待援(补给线就是长江航道),只能沿江向西撤退。我们可以想像,当时曹操的战船恐怕大部分都被烧毁,丧失了战斗力,荆州军团无心作战,北方来的军队又不习水战(关键是不会划船,肯定没有孙刘联军划得快),如果继续在江上作战,其实就是以寡敌众。所以,曹操索性下令将船只全部烧毁,带着军队从华容道走陆路穿过云梦泽退往江陵。结果就跟长征过草地一样伤亡惨重。
总而言之,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惨败,主要原因,一是曹操自己的轻敌,二是孙刘联军主动选择了利于自己的战场,赤壁一代作战极度依赖曹操并不擅长的水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