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
情感联结比“次数”更重要
“如果夫妻感情好,无性也能过。”这是老陈结婚十五年的总结。
他和妻子因为照顾生病老人,已经三年没有亲密接触。但他强调:“我们每天一起做饭、散步、聊孩子,这种陪伴比上床更踏实。”
对部分男人来说,性的意义不是“发泄”,而是“确认”——确认对方还爱自己,确认关系还紧密。
当这种“确认”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时,性的缺失就不会成为致命伤。
但“能过”不等于“没问题”。老陈也承认:“有时候看到别人夫妻腻歪,会怀疑‘我们这样算不算正常’。”
这种怀疑不是对妻子的不满,而是对“婚姻完整性”的焦虑。心理学中的“亲密感阈值”理论提到:当伴侣间的肢体接触和情感交流足够时,性需求的优先级会降低;但如果两者都缺失,无性就会成为关系的“导火索”。
老陈说:“我们幸运在感情基础够牢,但我也见过很多夫妻,因为无性慢慢变得像室友。”
03
忍或不忍,关键看“是否愿意共同面对”
“无性婚姻里,最可怕的不是没性生活,是‘只有一个人在忍’。”
这是老李结婚七年最深的感触。他和妻子因为工作压力大,已经两年没有亲密接触。
起初他觉得“自己调整就行”,但后来发现妻子也在偷偷查“无性婚姻怎么办”。
直到两人坦诚聊开后,才意识到:“原来我们都在等对方先开口,结果都憋成了内伤。”
男人的“忍”分两种:一种是被动忍——觉得“说了也没用”,于是选择沉默;一种是主动忍——知道问题出在哪,但愿意给彼此时间调整。
老李属于后者。他和妻子约定:每周留出两小时“无手机时间”,一起做饭、看电影;每月安排一次“二人旅行”,哪怕只是去周边城市住一晚。
他说:“性不是任务,是感情水到渠成的结果。当我们重新学会分享、依赖,身体自然会靠近。”
夫妻无性,男人能不能忍住?答案没有绝对。
有人靠习惯熬过去,有人靠感情撑下去,有人靠主动改变闯过去。
但无论如何,“忍”都不是终点——要么忍到关系彻底冷却,要么忍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婚姻里的“性”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;而“能不能忍”,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答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